在NSA模式下,5G和4G通過雙連接的方式同時發送數據,一般5G為TDD模式,4G為FDD模式,如此一來,手機的發射功率應該為多大?

在SA模式下,5G不但能以TDD或者FDD單載波發射,還可以把這兩種模式的載波聚合起來,和NSA的情況類似,手機就要在兩個不同頻段,TDD和FDD兩種模式下同時發送數據,發射功率應該為多大呢?

另外,如果是5G的兩個TDD載波聚合,手機發射功率又應該多大呢?
在Sub6G頻譜上,功率等級3,大小為23dBm;功率等級2,大小為26dBm;功率等級1,理論上功率更大,目前還沒有定義。
毫米波頻段因頻率高,傳播特性和Sub6G不同,使用場景更多考慮固定接入或者非手機使用,標準為毫米波定義了4個功率等級,且對于輻射的指標限制較寬。
目前5G商用以Sub6G頻段下的手機eMBB業務為主,下文將主要聚焦于此場景,針對主流的5G頻段(如FDD n1,n3,n8等,TDD n41,n77,n78等),分六種類型來描述。
1、5G FDD (SA模式):最大發射功率為等級3,即23dBm;
2、5G TDD(SA模式):最大發射功率為等級2,即26dBm;
3、5G FDD + 5G TDD CA(SA模式):最大發射功率為等級3,即23dBm;
4、5G TDD + 5G TDD CA(SA模式):最大發射功率為等級3,即23dBm;
5、4G FDD + 5G TDD DC(NSA模式):最大發射功率為等級3,即23dBm;
6、4G TDD + 5G TDD DC(NSA模式):R15定義的最大發射功率為等級3,即23dBm,R16版本可支持的最大發射功率為等級2,即26dBm。
通過上述6種類型,我們可以看出以下特點:只要手機的工作模式出現FDD,則最大發射功率只能為23dBm,而在獨立組網TDD模式下,或者非獨立組網4G和5G都是TDD模式時,最大發射功率可以放寬到26dBm。
眾所周知,無線通信對人體所造成的電磁輻射是否有害,業界一直眾說紛紜,但為了安全起見,手機發射功率必須嚴格限制。
目前,各個國家和組織制定了相關的電磁輻射暴露健康標準,將手機的輻射嚴格限制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。只要手機遵守這些標準,就可以認為是安全的。
這些健康標準都指向了一個指標:SAR,專門用于手機等便攜通信設備近場輻射對人體健康影響。
SAR的全稱是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,中文意為「比吸收率」。其定義為「人體的一部分組織,平均一秒鐘時間會吸收多少手機發出的電磁波能量」,單位為W/kg。
中國的國標借鑒了歐洲的標準,明確規定:「任意10克生物組織、任意連續6分鐘內的平均比吸收率(SAR)值不得超過2.0W/kg」。
也就是說,這些標準評估的是一段時間內手機產生電磁輻射的平均值,短時間功率內高一點,但只要平均值不超標就問題不大。
如果在TDD模式和FDD模式最大發射功率均為23dBm,但FDD模式的手機是一直在發射功率的,而TDD模式的手機一般只有30%的時間發射功率,因此TDD的總體發射功率要比FDD小約5dB。
因此,給TDD模式的發射功率補償3dB ,正是在滿足SAR標準的前提下,拉齊TDD和FDD之間的差異,它們最終平均下來的發射功率都可達到23dBm。
5G手機的發射功率到底有多大?看到這里,相信已經有了答案。